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要用好财政政策空间,提高资金效益和政策效果,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近日,龙门客栈资料库石绍宾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发表理论文章,聚焦财政政策与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联系,解读如何更好利用财政政策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为创新驱动战略提供充足财力保障,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新质生产力的“新”特征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从其要素构成来看,呈现出如下新特征。
第一,“新”的劳动者。人是生产力三要素中最活跃的要素,当前,我国劳动者队伍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人力基础。从要素禀赋看,劳动者的素质水平整体不断提升,高素质劳动者正逐渐成为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主力群体。2023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升至11.05年,人才资源总量、科技人力资源、研发人员总量均居全球首位,“人口红利”正在加快向“人才红利”转化。从就业形态来看,“新”的劳动者占比越来越大。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推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人们的工作条件和工作方式不断发生改变,催生出一些就业新形态。劳动者有了更高的自主性与灵活性,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习惯、能力等自主支配工作时间,就业时间更具弹性;劳动者可以更灵活地选择工作场所,打破了传统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机器和分工对物理工作空间的限制,工作场所更具灵活性;借助数字基础设施、互联网平台和智能终端,人们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工作内容更具多样性;各种灵活就业、零工经济等新就业类型不断涌现。
第二,“新”的劳动资料。传统的生产资料主要包括土地、厂房、机器设备、工具和原料等。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史,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孕育产生一批新的、更具科技含量的新型劳动资料,不断解放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社会的进步发展。当前,新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一大批新科技和更智能、更高效、更低碳、更安全的劳动资料不断涌现,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高,在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取得重大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具备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条件。此外,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加速突破,数据作为市场资源配置中不可替代的新型生产要素,如润滑剂般加快了经济运行速度,显著提升了劳动生产率,深刻重塑了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治理模式。
第三,“新”的劳动对象。科技前沿领域的探索创新,不断丰富了劳动对象的种类和形态,持续拓展了生产的新边界和生产新空间。以中国FAST“天眼”、蛟龙号深潜器等为代表的国之重器,不断带领人类看得更远、潜得更深。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数据不仅仅是新的劳动资料,同时也是新的劳动对象,以数据作为主要劳动对象的大数据、云计算等产业正成为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的新增长引擎。
财政政策加力增效是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生产力的新质态必然要求生产关系进行相应调整。为适应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时代要求,作为生产关系重要组成部分的财政制度和财政政策必须进行创新调整,财政政策加力增效就成为必然选择。
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新质生产力强调的“创新”,是涵盖科技创新、产业体系创新等在内的综合性创新。从这个角度上说,新质生产力就是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从人类历史上几次重要的创新革命来看,财政政策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7世纪,以预算制度的建立为标志的一系列财政改革,为英国工业革命和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推动工商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19世纪,以现代大学教育制度为典型的财政支持政策,较好地解决了传统师徒传承中的不足,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和科技支持。进入20世纪中叶后,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极大地加快了人类社会发展的速度,政府对科技创新的介入程度不断加深。美国总统罗斯福的顾问范内瓦•布什提交的《科学:无尽的前沿》,被视为战后美国有组织科研的纲领性文件,直接推动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成立,对军事和生命健康领域大规模的财政支持政策为美国科技强国提供了重要支撑。
当前,面对科技创新发展新趋势,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寻找科技创新的突破口,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先机,我国必须奋起直追、迎头赶上,实现超越。从国内看,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科技实力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同时,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亟待解决,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因此,财政政策必须加力增效,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作用,充分释放科技创新的潜力,尽早进入全面创新驱动的发展轨道。
财政政策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路径
一是支持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新质生产力的产业载体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要紧紧围绕现代化强国建设战略任务,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体包括:充分利用产业基础再造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加快突破基础产品、核心技术等短板,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加强制造业领域重点研发计划、重大专项等保障,推动解决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加强对制造业企业技术改造的资金支持,落实技术改造相关投资税收优惠政策,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
二是加大企业创新发展支持力度。企业离市场最近,对市场需求反应最敏捷,因此企业理应是科技创新的主体。这一点也可以从前述几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史中得到印证。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必须进一步加大财政政策的支持力度。具体包括:落实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科技成果转化税收减免等政策,支持企业更多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加大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对科技型中小企业风险分担和补偿力度。引导金融机构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低成本信贷支持:继续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财政支持政策,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作配套;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解决中小企业“不敢转”“不愿转”“不会转”的问题,推动中小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挥政府投资基金引导作用,按照市场化原则,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项目加大投资支持力度,助力中小企业发展壮大。
三是支持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科技支出重点向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国家战略科技任务聚焦,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深化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改革,全面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持续增加基础研究财政投入;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需要,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支持实施国家科技重大项目,推动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合力攻坚。
文字整理:黄飞禹